「云南研学」2025西双版纳冬令营(6天)遇见北纬21° 开启一场自然人文的碰撞之旅
“勐巴拉娜西”
一个理想而神奇的乐土
神奇、美丽、温暖、多彩而又风情万种的地方
这里孕育了地球上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
世界上大于一半的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药房”“地球之肺”
01.ORIGINAL BEING OF EARTH
雨林
雨林万物之源,生命在这里自由绽放,但一切自有规则;这里是地球最开始的样子,雨林像是一个巨大的盲盒,这里每一个绽放的生命,都是我们不期而遇的“新朋友”,在这个没有边际的“博物馆”里,让我们与孩子们一起翻开大自然这本特别的百科全书。
版纳菜市场自制雨林大餐
了解一个地方的最佳捷径便是菜市场,走进当地市场去寻找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菜市场称得上是一个大型的当地人民生活的“博物馆”。
在私享的热带雨林小溪边。配合老乡一起生火,跟着老乡寻找野菜,把巨大的芭蕉树砍断叶子铺满桌子,热带香料和鱼一起捆在竹子上,把肉包进叶子里,把糯米和鸡肉装进竹筒里。
真实的雨林厨房,亲手体验在热带雨林里变出一顿大餐!西双版纳的傣族与热带雨林的交流就体现在这一顿野生厨房之中。
这是一场与自然的交流,是味蕾与大地相融的美好时光。在热带雨林的深处,我们奉上了一场美轮美奂的盛宴。
攀爬千年绞杀榕
热带雨林里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其中以绞杀榕最为特殊;这些大榕树短则数百年多则上千年,果子又大又显眼,且长在了没有树叶遮挡的粗茎上,很容易被小鸟、松鼠等动物吃掉,种子通过粪便排出,带到寄主植物的枝丫或树皮裂缝上,这些种子便会在这里发芽生根。生长起来最后交错在一起的根杀死了自己最初的寄生树。
小朋友们将会穿上专业的攀岩装备,爬上十八米的绞杀榕感受林间的阳光与鸟鸣,看一看交错的树枝中间到底包裹的是什么东西!
私密雨林穿越
放弃人头攒动的勐远,走入我们自己的一片雨林天地,5km溯溪而行穿越河流,雨林最真的样子从不示人。
我们启程,背上沉甸甸的背包,脚步轻盈地踏上了狭窄的小径。阳光透过茂密的叶片洒下斑驳的光影,地面上铺满了被阳光温暖的枯叶。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仿佛每一口呼吸都让人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随着竹排缓缓地在水面上滑行,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好奇。他们用竹竿轻轻拨动水面,控制竹排的方向和速度,感受雨林特有的清新气息。
两岸的雨林风光更是美不胜收,茂密的树木高耸入云,枝叶交错,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绿色天幕。偶尔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鸟类在林间穿梭,为这片宁静的雨林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体验割胶
橡胶是很多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作物之一,靠近雨林的边缘就种植了很多橡胶树,清晨跟着当地阿哥体验传统割胶技艺,下刀:左手腕用力,右手稳定胶刀刀向内倾斜插入树皮,然后向前挑出;行刀:拿稳刀后要准确的一刀接一刀地在树上割出四方皮;收刀:把手稍放低,同时右脚紧跟上半步的同时稍转身之后再把胶碗拴在割出的口子那里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雨林颜料
雨林有自己的很多规则,甚至还有专属颜料,一进去雨林我们就在溪水边发现了它们,三种颜色画在脸上,孩子们好像在野外作战的小战士一般。
雨林动植物辨识和生存技能
这里的草木和昆虫比平时看到的大出许多倍,看不到顶的望天树、独木成林的绞杀榕,坚固如墙的大板根、能躲雨的大海芋以及可以让我们解除饥渴的雨林馈赠。
砍下芭蕉芯供我们品尝一下,这可是雨林里的宝贝,号称“雨林冰淇淋”,在雨林里这些都是能成为我们救命的食物和水。
雨林是真正的魔法学校,各种奇妙植物和动物,发现微观世界里的奇妙昆虫,那些曾经只在百科全书上看到的,生动又真实的出现在眼前。
用五官感受动植物发现原来植物这么“好玩”,孩子们就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激发出了达尔文般的探索热情。
02.TEA VILLAGE
入山见茶
早上起来不喝茶,有酒有肉难吃下。
中午做活不喝茶,干活没有气喳喳。
晚上回家不喝茶,一天疲劳难解下。
•上山采茶
南糯山里老乡们的生活从背起茶篓开始,我们跟随老乡们上山采茶,走在云雾中的古茶园,寻找茶王树,听一听他们祖祖辈辈制茶的故事。
悠然走入西双版纳的茶园,一片片翠绿的茶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里的普洱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茶农们用悉心的呵护,让每一片茶叶都沐浴在阳光和雨露之中,汲取着大自然的精华
采茶的季节,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茶农们悉心地手工采摘每一片嫩叶,仿佛是在为大地与自然进行一场默契的交流。这份勤劳与耕耘,是对生命和自然的致敬。
品茶
茶叶被轻轻地放入茶壶,温水慢慢地浸润,茶汤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深黄逐渐变成琥珀,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气。从来不知道从未经过任何处理的茶花泡水后也是这样沁人心肺的香,早上采摘下来的茶花只要经过粗略的筛捡就可以泡水喝了,这就是原汁原味的香气来源。
制茶
采茶-杀青-炒制-压饼,传统的工艺全程都一定要在山上完成,寨子里的人敬畏自然,珍惜得来不易的茶叶,它们愿意用最为繁琐的工艺去认真对待每一片茶叶。
03.SECLUDED VILLAGE
原汁原味的古寨
寨子里的人间烟火气,走入少数民族的家里,手拉手的体验远比课堂深刻,还原一个传统而真实的多民族的西双版纳。
•傣族古寨
村寨的建筑风格保留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房屋多采用木材和竹子搭建,屋顶翘起,带有典型的傣族屋顶造型。街道狭窄而弯曲,穿过村寨的小径显得古朴而迷人。在村寨的角落,或许会有一座古老的寺庙,是傣族人民的信仰和冥思的场所。
制作贝叶经
贝叶经,是傣族人用贝叶手工制作的经卷,载有佛经、经文或祈福语。这一古老的传统,在傣族文化中被视为连接人与神灵之间纽带的神圣仪式。
制作贝叶经的仪式,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传统,更是傣族文化的生动体现。它融合了信仰、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传承了傣族人对于神圣的敬畏和对文化传统的深情眷恋。在这个小小的贝叶经中,包裹着傣族人对信仰和传统的深深热爱,让这个古老的文化传承得以永恒。
看斗鸡吃斗鸡宴
斗鸡比赛作为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游戏,在傣族村寨十分盛行。性情凶猛的雄性斗鸡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及竞争意识,它们目光如炬、喙强有力、翅疾爪健,是真正的“战斗鸡”。孩子们有口福喽,斗输的鸡们都成了锅下囚,斗鸡的肉质鲜嫩弹牙,是超级美味呢。
哈尼族传统竹竿舞
跳起哈尼族竹竿舞,很讲究技巧的哟,一不小心就夹到脚了,老乡们指导孩子们跟着竹竿敲出来的节奏,一步一步,很快孩子们全都陆续熟练起来。
基诺族篝火晚会
无论头发花白的老人,还是刚会走路的小孩,无论是打扮时髦的青年男女,还是背着孩子的男人女人,都围绕在篝火外围,尽情地歌唱,尽情地跳舞。
柴火加了一次又一次,直到篝火渐渐地暗下去,人们的热情依然不减。渴了,喝一口竹筒烤茶,接着上场。哈尼族人用最热情的方式迎接远方的客人。
04.THIS PLANET BELONGS TO ALL OF US
心之所“象”
还记得2021年突然北迁的短鼻家族嘛?它们离开了西双版纳栖息地的家,一路上它们越江河、穿山川、走乡村、过大桥,还生下了象宝宝,来到了人类生活的地方.....
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耗时将近一年历经1300公里,终于在人类的帮助下回归家园,没人知道为什么它们突然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间。
关坪保护站
由于人类的活动区域不断扩大不断侵占了野生亚洲象的生活区域,造成人象冲突不断发生。因此,研究亚洲象的生活习性,如何保护繁育亚洲象也成为了保护站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我们走进研究员们工作的第一线,0距离感受研究员们的工作。孩子们和科普工作人员一起了解亚洲象的习性以及保护现状。
保护站的职能有很多,比如:野象的疾病监测和保健、通过教育和宣传帮助人们更深入了解野象开展亚洲象行为、生态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改进管理和繁育技术,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保护栖息地。
牧象观测报告
繁育中心的每头大象都有自己专属的象爸爸,带着它进食,散步,生病的时候寸步不离的守候。这其中有很多过年不能回家,自己的孩子生病不能照顾的故事。孩子们能够知道,在亚洲象被人类影响的同时,也有一群人在关心它们,爱护它们。
我们将有一天的时间在这里,了解亚洲象的基本生活习性,以及它们面临的困境。跟家里的毛孩子一样,大象也需要溜溜儿。说是牧象,其实是我们跟着大象的脚步走进雨林,它们在哪里喝水?在哪里吃饭?在哪里蹭痒痒,全都看它的心情。
学习研究员的工作态度,我们也通过观测得出一些小小的报告作为学习的成果,认真永远是科学工作的第一要素,认识观测认真记录,并与科研人员共同探讨野象生存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