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摩尔游学营 > 新闻动态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误区,快看看你中了几条?

乐淘冬夏令营    2020年04月13日    阅读:

  学生们开始进入寒假备考,爸爸妈妈们也不闲着,开始关注寒假去哪儿?着手筹备安排孩子的寒假学习生活。

  越来越热门的多样化研学旅行,在长假已经成为了“主角”,尤其是冬季,中间隔着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辅导班的约束力比暑假更弱了。更多的选择,也意味着更多的误区,接下来摩尔游学为各位家长盘点盘点~

  误区 学知识是重点环境选择不重要

  曾经在东南网有一则新闻说,福建一17岁女孩下错了站,因为不敢向人问路,竟在福州流浪了三天两夜,直到被好心店主送至派出所。这个女孩的成绩还在班级里属于上游。

  到底是什么导致女孩怯于向路人询问的呢?许多人认为这是孩子天生的性格决定了孩子的羞怯,不善于与人交流,甚至不会处理一些小事。其实不然,这大多是由后天的生活环境决定的。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这就导致了一些家长对于孩子过于“宝贝”,为了让孩子以后有更好的前程,他们往往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从而忽略了孩子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总是为孩子安排各种辅导班,使得孩子外出活动以及接触社会的时间减少,从而缺乏了各种社会交往能力。

  研学旅行也是家长们让孩子拓展知识面的一个选择,不过,很多的家长内心把研学旅行定义成了“另一种辅导班”,对某个学科的专研、钻研。报名总需要询问课程材料、知识提纲。

  其实,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素材”,包括三点:

  1、地理环境

  新的生活环境,知识信息量是巨大的,包括地形地貌、城区规划风格、树木类型,空气质量等。这时候,带领者的意识很重要,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记录影像、影片资料,不一定第一时间就发现地理环境的特点,但是学会记录和存档,以后年龄见长,温故知新,曾经游学的知识一定会在记忆中得到提炼。也就是心理学中的“顿悟”原理。

  2、人文环境

  参加研学旅行,每到一个新环境,都会和当地人打交道,包括与餐厅服务生、路人、去学院交流的其他新伙伴等,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和乐趣,潜移默化地收获不同区域人的说话特点、聊天偏好。这对孩子以后认识新朋友快速鉴别出对方身上的地域标签,是十分实用。

  3、问题创设环境

  在外地开展研学旅行,必然会有很多不熟悉、不适应,问题来了,也是学习的绝好机会:自己水土不服喉咙不舒服怎么办?如何与带队老师交涉?自己忘了带笔记纸笔无法做记录怎么办?如何与小伙伴沟通?如何让同组的同学喜欢自己、如何帮助小组成员一起,讲小组任务完成得更好?

  举个例子,我们的“带着课本去研学”之浙江绍兴/横店研学营,带领孩子们分组找出课本中对应景色特色并进行记录,如果找不到对应场景,要谈论出为什么?如何选取其他具有代表性又不和别的小组重复的景区,由谁来做小组任务汇报……一系列的突发问题,都将由孩子们自行协商解决,完全脱离了孩子们在家“家长包办”、“百度家长”的便捷解决途径。

  当然有过小组内部协商不良,闹起了小脾气,别怕,接下来还要一起共处好多天,是想办法和好,还是互相怄气错失了团队争光的机会?孩子们心中自有权衡!

  有问题,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有冲突,是收获知识的必要关卡!

  误区 特长是做自己擅长的事

  中小学生正在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时期,错过了最佳发展期,不仅综合能力参差不齐,而且也很难发展出出色的特长。

  如果上述新闻里17岁的女生,家长能多鼓励孩子周末放下课本,帮大人外出采购家用,想必也不会出现必要时“不敢问路”的尴尬。以前老社区里爷爷奶奶嘴里常念叨一句话“打酱油的孩子不怕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小尝试不擅长的事,擅长的事才会多。

  这也是有的家长疑问,为什么给孩子报了特长班学了十几年的音乐,但是并没有成为歌唱小能手,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因为孩子还有很多的不擅长,遇到困难时,绑住自己思维的便是短板。

  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才能培养综合能力,

  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才能促进特长的挖掘,

  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才能把优点发扬出来。

  误区  只选优秀的同龄人为伍

  对年龄层的考虑,是不少家长十分看重的一点,觉得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研学,才交流得最好。

  小杨的妈妈是音乐老师,自己开了机构教乐器,时常组织五六年级比较优秀的学生去外地演出、参赛。小杨比那些学员年龄小,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站在妈妈背后学着“指挥”玩,一起出行时模仿当“小导游”、哥哥姐姐们去台上候场的时候,小杨在台下和几位家长一起看护行李,助威喝彩。

  到小杨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正式给妈妈的音乐团当指挥员了,而且不逊于专业,为妈妈的音乐团拿下了好几个奖项,高中时就成为了校音乐队指挥师,舞台的体验,让小杨越来越自信、积极,成绩也不断拔高。他穿梭在各种比赛会场上看了许许多多台上的指挥员表演,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印在脑海,加上平时自己玩着“角色扮演”,得到充分的练习。

  每次带团出行,哥哥姐姐们都喜欢逗一逗小杨,问他问题:这次出门,你觉得好玩吗?跟XX次比怎么样呢?刚才的表演你喜欢哪个节目呢?为啥呢?这些体验、问题、对话都如同一次次的音乐研学营。主题是“音乐”,但研的却是自我展示的信心和能力。而这些音乐学员,成了小杨的“导师”、研学的“引领者”,那些巧妙问题的启发,恰好帮助了小杨的认知整合。

  “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研学旅行中有5岁左右差距的学员在一起,是很好的搭配,大孩子带领小孩子学,锻炼领导能力,提醒自己为人榜样的形象,小孩子从大孩子身上吸收看待问题的新方法、好经验。

  家长朋友们,请放下“只想和成绩好的同龄人一起去研学”的老观念吧,孩子成长的机会或许就被这一陈旧的观念扼杀了。

  误区研学是孩子的事

  研学旅行出发前,家长最常交代的三句话

  “好好听老师的话”

  “别调皮”

  “自己按时睡觉”

  研学结束归家后,家长最常说的三句话

  “好玩吗,收收心写作业”

  “认识新伙伴了吗,哪几个成绩好”

  “赶紧写作文记下来”

  知识的吸收,5成在于学,5成在于提炼与整合。研学过程是前5成,回家后,便需要家长配合进行后5成。需要进行一下三个阶段:

  1、多听孩子的体验,这个过程大概会有2~3天

  孩子刚回家,很兴奋,什么都讲,认识了谁谁谁、看到了什么景,吃了啥啥啥……你会担心孩子只顾着吃喝玩乐,没有其他孩子学得多,会赶紧问学到了什么。不着急,先解决情绪,再处理问题。孩子的兴奋情绪,先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之后你的“提炼石”才能更好地画龙点睛。

  2、提醒孩子整理记录,这个过程大概会有4~5天

  孩子笔记本上的内容可以写成作文、研学日记进行抄正、手机里的相册进行重命名和保存,这些事务,家长一定抽空和孩子一起做,这就是“复习”的过程。边复习,边问问孩子细节问题,“这个塔真好看,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这个餐厅的装潢真好看呀,是不是当地特色?”孩子的记忆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提醒孩子“这样有趣的细节记下来吧”。作文的精素材跃然纸上了。

  回忆照片拍摄的时间、景点名称,记忆模糊的时候还能一起上网百度,记录在相册的备注信息里,是补充实践的理论知识的绝好机会。

  3、帮孩子做保存,这个过程大概1~2天

  选择最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洗出来,背后写上意义,成为书桌上的新摆台。

Copyright @ 2025 www.letaohuo.com
沪ICP备190115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