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不姓“游”也不姓“教”,而应是“研”“行”一致
国家研学旅行政策正式颁布只有36个月时间,我们深刻感受到,全国研学旅行发展需求已经非常强烈。这是一个好事,但是研学旅行到底姓什么呢?
关于这一话题,业内有过不少讨论,但笔者认为,不能把研学旅行单单地定性为“教”,更不能单单地定性为“游”。所谓研学即研究性学习,所谓旅行偏重于行,研学旅行就是二者的合一,即“把教育的功能镶嵌在旅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是研学旅行最根本的特点,一系列主题研学产品这几年来所坚持的“初心”。
美国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德鲁·福斯特,非常酷爱旅行,她从小一直喜欢旅行,而且每年都一定要规划一下自己,要到一个新的完全陌生的没有去过的地方旅行一次。每次走之前,行万里路之前读万卷书,到哪个地方去,要对那个地方充分了解,并提出问题。
行万里路之后还要思考有什么问题、还要总结一些问题。她认为旅行是孩子的必修课,第一可以认识世界,第二可以更好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到从来没有去过陌生的国度、陌生的民族、陌生的景区、陌生的生态环境,在这里她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自然,感受到不同的文化。
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最容易把一个优点和缺点、优势和弱势充分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于成长也是最有利的。大家一定要注意,不是成才,不是成功,而是成长。完全脱离功利目标,真正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不断的丰富和成长。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曾指出,“研学旅行不是简单地把课堂搬到大自然,搬到风景区,搬到实验室,搬到旅行过程中,研学旅行的‘学’才是目的。研学旅行既是一种个体行为,也是集体行为,是群体意识、群体责任、群体合作、群体生存、群体发展在校内外相结合的一个产物。
所以,研学旅行不单单是到校外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意识和敢于质疑勇于担当的精神。我们要培养这的人才,这是研学旅行最根本的初心。研学旅行,只有满足了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等的需求,才更有内在生命力。
- 上一篇:参加夏令营时家长常见关心问题有哪些?
- 下一篇: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