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萤火虫夏令营 > 常见问题

大自然怎么教育孩子?

乐淘冬夏令营    2020-06-26 14:43:18    阅读:

  他既用心培养孩子的美感,又努力启发孩子的悟性;他既孜孜不倦向孩子展示最伟大事物的规律,又细心照顾孩子的身体使其得到休整,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这位老师的课堂始终无处不在;他是如此的慷慨无私,从不索取一点报酬;他公正、宽容,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他的身上既有父亲般的威严、理性、热情、粗犷,也有母亲般的柔情、感性、温柔、细腻;他既可以让每一个孩子的品质、性格得到磨砺,也可以让每一个孩子的知性、感觉得到升华。

  这位堪称伟大的老师究竟是谁?他就是大自然,神秘而万能。

  很多有益的事情都开始于一个偶然的想法,而最终却变成了必然的结果。转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把最初的美好愿望变成了一项可行的计划。其实,对孩子的自然教育也应如此。最重要的是把每一次偶然的与自然相遇做成一份可行的计划,并坚持实施下去。我对小斯宾塞的自然教育是这样安排的:

  0-3岁

  这个阶段是孩子对世界产生最初印象的时候。他无法去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分类、定性,却可以全身心地感受它。

  对于教育者来说,这个阶段正是确定孩子“根性”的好时机,应多带孩子到自然中走走,多让孩子感受夜晚的月光和星空,感受早晨的日出和露珠。

  要知道,环境的清浊、眼界的宽狭是会影响一个人最初的性格的。

  好的环境使孩子性格温柔而富有同情心,坏的环境使其暴戾、易怒或沮丧、缺乏信心。因此,父母完全不必担心孩子过于贪恋大自然的美好,贪玩恰恰就是他幼小生命的天性。

  孩子对大自然的感受是模糊却又强烈的,他用幼小的肺呼吸,用澄澈的眼睛瞭望,不放过大自然更替变化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父母应该懂得,所有这些对孩子心性的成长来说,就像牛奶和面包一样有益。所以许多孩子不愿待在家中,总是想方设法地要求父母把他带到更多彩、更洁净、更有趣的大自然中。

  孩子就像一个灵敏的测量计,可以测出什么环境对他有利,什么环境对他不利。

  3-6岁

  这是自然环境对孩子性格、智力影响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孩子对周围世界开始具有初步的分辨能力,开始注意到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功能和变化。他会把所见、所遇到的事物存留在思维和记忆中,或深刻,或浅显。

  但这时孩子的判断能力还是模糊的,他有可能把一种恶劣的环境当作“好环境”,把一些恶劣的事物当成最初的“玩伴”而接受,甚至染上一些在他看来十分有趣,而在成人看来却是有害的习惯。

  不管他的父母是贫穷还是富有,是空闲还是忙碌,大自然对孩子都是公平的。

  因此,父母在这时应该系统地开始对孩子进行自然方面的教育,给孩子讲述自然万物的功能、特点、变化和联系。如果不知从何下手的话,就请教请教大自然,这位老师的教具完美且随处可取。

  6-12岁

  通常情况下,孩子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上学,可以从书本和课堂里得到自然界的知识,他们的意志也开始成长。

  学校就像一个微型的社会,在那里他们会接触到同学、老师,也会面临新的冲突,比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肯定和否定之间、好与差之间的冲突,等等。

  这时的大自然除了充当一般求知对象外,也开始充当规律的导师,心情的调节者、暗示者的角色。

  在此阶段,孩子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分析不同事物。但是对于美感来说,分析又是没有用的。因为美观是一种直观的感受,一些植物学家、动物学家虽然研究动植物,但是却丧失了对动、植物的美感。事实上,美感和神秘感常常是启发人的悟性、灵感的必要条件。

  因此,当孩子的年龄成长到了这个阶段,应该教会他以下两点:一是学会从大自然中获得启示,二是学会与大自然进行交流。

  我建议父母可以制定一份这样的计划:

  1.给孩子一个不易破损的笔记本,和他一起记录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现象,鼓励他做自然笔记

  2.每周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给孩子讲一讲自然界某一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3.每月带孩子去附近的花园或田野,山川或河流,并一起野餐。

  4.收集自然界中的石头、种子、叶片等并将其制作成标本。

  5.每年春天,让孩子种下一棵写着他名字的树或其他植物。

  6.把这份计划保存好,并制作成表格或挂图,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

  “一个热爱自然的孩子,是不可能变坏的”。一个人的成就可能会有大有小,但他的品质、性格和智慧,一定与所接受的自然教育有关。他在以后生活中是否感到幸福、快乐,也必然与自然有关。

  这是因为自然这位无处不在的老师早已把关于生命的本质,关于事物的规律、法则等,通过它的力量向每一个愿意接受它恩赐的人讲授。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有信心去接近它,是否愿意去学习它,是否接受它的启示。

  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了解大自然这位和蔼可亲、知识渊博的老师,并让孩子跟着他学习,那么孩子的一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Copyright @ 2025 www.letaohuo.com
沪ICP备190115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