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教育让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营地教育已经成为美国形象中的一块拼图,曾为几代人留下一生难忘的回忆。当孩子们从营地回到家中,他们会和父母分享在营地活动中结交新朋友的过程,从陌生到初步了解再到慢慢熟悉,最后成为朋友,这一过程往往是孩子们最难忘的经历之一;他们会兴奋地谈论他们过去几周的各种冒险和体验。他们那时可能还不能告诉你,在营地的自然课堂中学到的使他们受益一生的东西。
营地教育概念
“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这是国际营地协会1998年给出的定义。
营地教育的基本属性
自然:在户外体验中,了解自然神奇的造物,学会尊重自然,尊重生物;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实践户外生存能力;关注地球,尝试用行动保护我们的家园。
团队:在团队合作中,感受集体的智慧,分享的快乐;学会尊重他人,树立合作精神;锻炼社交能力,提升领导气质。
快乐:在游戏中收获,在笑声中成长;学会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成长:在多领域学科的学习中,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多模式的教学体验中,发掘自我潜能;在社会实践中,提升社会认知和服务能力。
营地教育的目的
营地教育作为现行中国教育体系的有效补充,通过富有创造性的、体验式的营地活动,让青少年“有目的的玩”和“深度探索自己”,在挖掘潜能、激发学习兴趣、健全人格、提升创新能力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扩大了孩子们的活动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结构,使孩子们在实践中将知识融会贯通,“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亲身体验”,让孩子对世界有真实的体会。
营地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一个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政策严重破坏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导致过度培养和溺爱,以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生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非常薄弱,缺乏在逆境中成长的能力,这也是家长们困惑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高分、名校、挤独木桥,社会、学校、家庭把对孩子成绩的要求几乎变成了唯一的考核标准,当我们的孩子步入社会,普遍出现很难融入的现象,长此以往将严重危害中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