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有哪些特殊教育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从2006年起,国务院决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同时,教育部、中宣部也把每年9月定为“传承月”,希望在青少年中普及非遗知识。这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下子从一个陌生的名词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良好的社会资源,将它与研学旅行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丰富研学旅行的内容层次,使活动形式多元化,另一方面研学旅行帮助非遗开拓了其传习人群体规模,让“人”和“物”有了生命力,更重要的是,非遗文化以研学旅行为载体的有效实施,其鲜活的教育意义不容小觑。
一、唤醒文化自信培养青少年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非遗文化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丰富性、生动性与多样性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姿,又在推动着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就非遗文化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的教育意义而言,它至少具有三大价值:
一是有助于增进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理解,培养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青少年具有文化认同的可能,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接触更真实的非遗生态环境、更丰富的实物资料和更专业的活动场地,从而对非遗有更深刻、直观、全面、系统的认识。
这对于促进非遗的传播和传承工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都有极大的作用。
二是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代新人。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非遗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它虽是历史的表达,但却不是对过往的迷恋,而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活化。
三是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当代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目的就是要打牢、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九大新闻中心第五场记者招待会上如是表示。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全方面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心、手、足,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学习、体验、感受这些文化财富,让他们更充分地浸润于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二、促进文化参与让青少年在活化的教科书中提升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立了我国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其中“人文底蕴”居于首位。非遗文化对培养人文底蕴具有独特功能,多样化的非遗项目为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便于开发出高质量、口碑好的研学课程。众所周知,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巨大、品类众多、形态多样、内涵丰富。
围绕非遗进行课程设计,内容上既可以将多个非遗项目组合,也可以针对某个项目形成专题研学活动;既可以有参观、体验,还可以将合作、竞赛、讨论等要素融入,形成十分灵活的活动形式。
丰富的非遗资源不仅给研学旅行课题设计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容宝库,还给其以广阔的操作空间,而非遗场馆又是研学过程中学生参观、感受、体验非遗的绝佳场所。
基于非物质文化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体验非遗文化,获得参与实践的丰富经验,使非遗文化传承需要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良好的综合素质得以保障,对学生成长必须的人生智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确立不仅仅是一种“材料”,更成为一种“养料”。
三、体会文化之美让青少年学会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
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按联合国的说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是人类社会“美”的最高级别。通过研学旅行,可以让青少年学会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光看扮相,就已经美翻了,除了戏曲,山西闻喜的花馍,看了之后怎舍得下口?还有民间的众多手工艺作品,堪比一件件国宝。再者,非遗主要是依靠“人”来传承,非遗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非遗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常在思考,如何让青少年去深度认知非遗?不仅仅只是学到了一些技巧,还能更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它是如何被孕育出来。研学旅行通过自然环境的考察、非遗技艺的学习以及文化现象的解读,去深入探索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内在的精神风骨,里面包含了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如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甚至物理、化学等,对青少年课堂所学是一种延展和深入。
非遗会让青少年学会任何的文化创造都是基于一定的基础,首先要认识到“美”,才能更进一步创造出“美”。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去中国玻璃之都——山西祁县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首先是让学生了解玻璃的发展历史、观察整个制作过程、参观各种玻璃器皿、聆听讲解手绘技巧,最后是让学生一起创造性地在玻璃杯上描花。
结果让我们非常惊艳,学生在一下午的学习后,自己创作的杯子非常有新意,很多创意就连从事描花技艺几十年的老师傅都称赞不已。在研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并与非遗大师亲密接触,真正体会到了“工匠精神”,每一种手艺,每一个环节都有道德约束与规矩,尊重自然、不懈怠、尽善尽美。
四、绽放文化魅力让青少年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人
非遗文化的民族、地域特色往往使世界“眼前一亮”,非遗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一个非遗项目就是一片历史资源与时光隧道。大家可否还记得在2016年北京时间8月8日早晨,美国游泳选手菲尔普斯一亮相里约奥运会,就让世界再次见识到了这位泳坛天才的实力,帮助美国队夺得男子4X100金牌,弥补了伦敦奥运会的失金后之痛。
不过除了比赛之外,外国观众发现,菲尔普斯有了新款纹身!中国人都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新的爆款纹身,而是我国传统的拔火罐。因此,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让青少年从小建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是他长大后去到更大的舞台,获得世界尊重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一步。
研学旅行可以通过特有的活动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科学前卫的现代意识,东方文明的独特神韵和西方人文的哲理思辨和谐地融为一体,让青少年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竞争的同时进行合作,更富创造性地迎接世界的挑战,走向健康、和谐的未来。
在活动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养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的能力,成为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
以非遗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DNA,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因此,保护传承非遗刻不容缓,而用鲜活的教育途径打造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